企業下鄉

2021-05-27

鄒俊

返回首頁

一家企業要成為引領世界潮流的領頭羊,全球經濟衰退還能生存繁榮和保存實力,運營可持續成為百年老店,首先得有自己的基本盤,即縣域經濟體。新中國初期要建立完整的國防和工業體系,需要大量的工人,於是把能幹的農民拉到三線搞建設,到了一定年齡,讓優秀的子女頂替其工作,既有退休工資,又能回歸田園生活。改革開放國家政策路線的調整,人民公社改為村民大包干,企業破產或負擔過重,再與村集體對接轉型就非常困難。失業人口過多,包產到戶的農村就不能像當年的知青下鄉一樣容納城市多餘勞動力,所以企業改制時,下崗員工只能自謀生路。沒有技術專長、人脈資源,也沒能力經商創業的就會很困難,所以造成一定的工人生存危機。如果農村是集體模式,企業與之對接,哪怕有些人討厭泥土沾身,不願意幹粗活重活,等他們個人單打獨斗吃了苦再回到集體,反而會更踏實地付出和工作。

如果工農結合,每年把優秀的農民招入企業進行培訓,不景氣或者效益差的團隊解散重組,員工回到鄉村進行農耕勞作,加強個人學習,有好的項目再篩選人才回來或自組團隊攻堅,這樣年年都有新鮮血液,企業的運作也更具朝氣。如果 20 世紀 90 年代政府資源不是只偏向於沿海經濟特區,兼顧扶助鄉鎮企業,可能有不少企業成為集團公司走向世界。鄉鎮企業最大的優勢是員工為工農結合,他們大多很優秀,聰明能幹上進,又具有吃苦耐勞和拼搏精神。如果走鄉鎮路線,就是以縣域經濟體為依托,把員工和村民根據特長分配任務工作,實行民主競崗,企業活力必將爆發新的生機,再對所有員工加以培養和鍛鍊,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就會使企業更具競爭力和凝聚力。當企事業單位的崗位不是優勝劣汰,選賢與能,體現不了自己的價值,很多人會選擇到外資、民營企業,更優秀的自主創業,這就是能引領全球科技創新潮流和經濟趨勢的國有企業少的原因。

當農村被掏空,城市大餅越攤越大,怎樣來扭轉這種局面?其實很簡單,就是企業下鄉,企業有學習機制、資金支持、特長發揮、市場競爭,會讓下鄉人員更靈活地準確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企業員工數和村民的比例 1:5 到 1:10 來對接一個村鎮或一個縣市,就相當於一個村或一個鎮就是一家複合型企業。

全國三千多個縣,國企五百強+民企五百強,他們的實力就可以打造至少五百個縣。全國有上千所大學,每十所大學打造一個縣,就可以打造上百個縣域經濟體,也就是光五百強企業、行會、學校就能承包全國三分之一的縣,加上氏族保護地,以及郡縣和建設兵團,又可以搞定上百個縣。不方便打造縣域經濟體的服務型集團公司,可以每五百公里打造一個村鎮。企業家就有政治家的格局、擔當和能力,企業下鄉可以為政府減輕負擔,管理層與鄉鎮公務員可以整合,對各機關單位進行改革提升。企業有縣域經濟體作為基本盤,又有行會深水池,從而可以放心大膽地征戰全球。

如果個人有想法和創意,不能馬上帶來效益,可先邊工作歷練增加見識,邊實踐思考,通過三到五年潛心鑽研,有積累之後再轉化為成果或申請專項資金創業,由團隊、學校、行會和縣域經濟體分別持有股份。

個人所得稅收取太高,體現不了按勞分配的公平和價值,不然高端人才的心思會更多花在財務作帳上,以公司支出代替個人消費。長此以往,會浪費不少社會資源和時間精力,增加人們的投機心理,也讓不少的閒散資金漂浮在公司賬務上。

新型股份制企業方案:

河圖模式:創始人 5%,創業團隊 10%,管理團隊 9%,技術研發、產品設計、項目開發 8%,創業孵化 1%,行政、人事、財務、法務 3%,採購、後勤、運輸 4%,基層員工 6%,婚姻家庭 2%,品牌宣傳、市場公關、文化傳媒、銷售服務 7%。公司團隊佔 55%,存留 20% 的不動股份,剩餘的 25% 股份屬於縣域經濟體、行會和大學。

洛書模式:創始人 1%,創業團隊 6%,管理團隊 5%,技術研發、產品設計、項目開發 7%,行政、人事、財務、法務 3%,採購、後勤、運輸 4%,婚姻家庭 2%,品牌宣傳、市場公關、文化傳媒、銷售服務 9%,基層員工 8%。公司團隊佔 45%,存留 20% 的不動股份,剩餘的 35% 股份屬於縣域經濟體、行會和大學。

以上兩種模式只是大概粗算,具體的股份分配,依公司部門設置而有異。縣域經濟體、行會和大學只對所在領域負責,不參與企業管理。小企業的股份,可以換種思路分配,員工佔多一些,縣域經濟體、行會和大學只佔很少一部份。涉及到民生保障、國家戰略、礦產能源和軍工研發製造的企業是解決人民安居樂業和人才培養鍛鍊的集體企業,企業股份大部份屬於國有,縣域經濟體和全體員工只有很少的股份,各佔 5%,有股份方便調離、退休人員審查財務、管理,監督生產安全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