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下鄉

2021-05-27

鄒俊

返回首頁

一家企業要成為引領世界潮流的領頭羊,全球經濟衰退還能生存發展和保存實力,運營可長期持續成為百年老店,首先得有自己的基本盤,即縣域經濟體。新中國初期要建立完整的國防和工業體系,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於是把能幹的農民拉到三線搞建設,或者組建集體企業,到了一定年齡,讓優秀的子女頂替其工作,既有退休工資,又能回歸田園生活。改革開放國家政策路線的調整,人民公社改為村民大包干,企業負擔過重,再與村集體對接轉型就非常困難。失業人口過多,包產到戶的農村就不能像當年知青下鄉一樣容納城市多餘的勞動力,所以企業改制時,下崗員工只能自謀生路。沒有技術專長、人脈關系,也沒自信經商創業的就會很困難,所以造成一定的工人生存危機。如果農村是集體模式,企業與之對接,哪怕有些人討厭泥土沾身,不願意幹粗活重活,等他們個人單打獨斗吃了苦再回到集體,反而會更踏實地付出和工作。

如果工農結合,每年把優秀的農民招入企業進行培訓,不景氣或者效益差的團隊解散重組,員工回到鄉村進行農耕勞作,加強個人學習,有好的項目再邀請人才回來或自組團隊攻堅,這樣年年都有新鮮血液,企業的運作也更具朝氣。如果 20 世紀 90 年代政府資源不是只偏向於沿海經濟特區,兼顧扶助鄉鎮企業,可能有不少企業成為集團公司走向世界。鄉鎮企業最大的優勢是員工為工農結合,他們大多很優秀,聰明能幹上進,又具有吃苦耐勞和拼搏精神。如果走鄉鎮路線,就是以縣域經濟體為依托,把員工和村民根據特長重新分配,實行民主競崗,企業也將爆發新的活力,對在職員工加以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就會使企業更具競爭力和凝聚力。當企事業單位的崗位不是優勝劣汰,選賢與能,體現不了自己的價值,很多人會選擇到外資、民營企業,更優秀的自主創業,這就是能引領全球科技創新潮流和市場趨勢的國有企業少的原因。

當農村被掏空,城市大餅越攤越大,怎樣來扭轉這種局面?其實很簡單,就是企業下鄉,企業有學習機制、資金支持、特長發揮、市場競爭,會讓下鄉人員更靈活地準確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企業員工數和村民的比例 1:5 到 1:10 來對接一個村鎮或一個縣,就相當於一個村或一個鎮就是一家複合型企業。

全國三千多個縣,國企五百強+民企五百強,他們的實力就可以打造至少五百個縣。全國有上千所大學,每十所大學打造一個縣,就可以打造上百個縣域經濟體,也就是光五百強企業、行會、學校就能承包全國三分之一的縣,加上氏族祖地,以及郡縣和建設兵團,又可以搞定上百個縣。不方便打造縣域經濟體的服務型集團公司,可以每五百公里打造一個村。企業家就有政治家的格局、擔當和能力,企業下鄉可以為政府減輕負擔,管理層與鄉鎮公務員可以整合,對各機關單位進行改革提升。企業有縣域經濟體作為基本盤,又有行會深水池,從而可以放心大膽地征戰全球。

新型股份制集體企業方案:

河圖模式:創始人 5%,創業團隊 10%,管理團隊 9%,技術研發、產品設計、項目開發 8%,創業孵化 1%,行政、人事、財務、法務 3%,採購、後勤、運輸 4%,基層員工 6%,婚姻家庭 2%,品牌宣傳、市場公關、文化傳媒、銷售服務 7%。公司團隊佔 55%,存留 20% 的不動股份,剩餘的 25% 股份屬於縣域經濟體、行會和大學。

洛書模式:創始人 1%,創業團隊 6%,管理團隊 5%,技術研發、產品設計、項目開發 7%,行政、人事、財務、法務 3%,採購、後勤、運輸 4%,婚姻家庭 2%,品牌宣傳、市場公關、文化傳媒、銷售服務 9%,基層員工 8%。公司團隊佔 45%,存留 20% 的不動股份,剩餘的 35% 股份屬於縣域經濟體、行會和大學。

以上兩種模式只是大概粗算,具體的股份分配,依公司部門設置而有異。縣域經濟體、行會和大學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不參與企業管理。小企業的股份,可以換種思路分配,員工佔多一些,縣域經濟體、行會和大學只佔很少一部份。涉及到國計民生、戰略產業、礦產能源和軍工企業是解決安居樂業和人才儲備的集體企業,企業為全民所有,即所有人民都有股份,是無限責任公司,縣域經濟體和全體員工只有很少的股份,有股份方便調離、退休人員審查財務與企業管理,監督生產安全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