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香囊
一寸相思無著處,甚夜長相度。燈花前、幾轉寒更,桐葉上、數聲秋雨。真個此心終難負,況少年情緒。已交共、春繭纏綿,終不學、鈿箏移柱(宋·歐陽修·錦香囊)。
香囊,又稱香包、佩幃、容臭、香袋、荷包、錦囊、錦香袋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有用碎布縫成,也有用華錦製成,內裝香料和中藥。佩在胸前,香氣撲鼻,也有系於腰間或肘後之下的腰帶上,或系於床帳或車輦上。三國魏朝繁欽在『定情』中詩雲:“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輦綴五色香囊,每出遊芬香滿路。由於奇特香料多來自外國的貢品,朝廷還把香囊作為賞賜之物。佩帶香囊之俗,也在民間盛行。“榴花角黎鬥時新,今日誰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風客,卻隨蒿葉上珠門。”描述當時人們歡度端午佳節的種種習俗:端午節前後,人們除了吃粽子、插艾葉以外,還要給孩子們帶上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點綴美麗之風。
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既指香囊,也含佩帶之意,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漢代『禮記』有雲:“男女未冠笄者 …… 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佩戴香包。到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開始佩戴荷包,有的官吏上朝時乾脆把荷包綴於朝服之上。至清代,香囊成為愛情的信物,有未嫁女兒的人家要臨街修閣樓,四面開窗,選婿時女子上閣樓,拋香包給相中之人以作定情之物。三國時諸葛亮給趙雲的“錦囊妙計”的裝信之物就是香包,作為行軍打仗時傳遞軍事機密和書信的工具,史稱“錦囊”。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傳統。
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香藥常用的是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如芳香化濁驅瘟的蒼術、山奈、白芷、菖蒲、蘇合香、冰片、牛黃、川芎、香附、辛夷、細辛、丁香、甘松等,含有較強的揮發性物質,有香味,並有除穢避邪之功。香囊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有長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棱角形、雞心形、菱形等,上繡有花、草、蟲、鳥及羅漢錢等,款式極為精美,給節日平添了幾分情趣。也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和預防瘟疫的功能(夏季是傳染病開始流行的時候),因此民間有“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
外出旅行時佩戴香囊,對流感等傳染病有預防作用。香袋中藥物散發出來的芳香氣,能夠刺激鼻粘膜分泌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具有較強的殺死病毒等病原體的能力,它含量的提高使得病毒在鼻粘膜及呼吸道粘膜上不易存活,從而使人們患流感的機會大大降低。這些芳香物質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其氣味可通過鼻粘膜下感覺神經的組織傳導,興奮神經予人快感,不斷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促進抗體的生成,對多種致病菌和病毒有抑制生長和消滅的作用,從而對人體各系統的組織生理功能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提高身體抗病能力。故對兒童及抵抗力差的人更適宜。同時,藥物氣味分子被人體吸收以後,還可以促進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從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強食欲。讓兒童經常將香囊置於衣袋、枕邊,對於白喉、水痘、流行性腦膜炎、麻疹等傳染病均有一定的預防和輔助治療的功能。
中醫在預防和治療流感方面有著獨特和顯著的效果,西藥沒有抗病毒作用,而中藥對於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均有明確的抑制作用。中藥的治療作用非常廣泛,能夠抑制致病菌、抗病毒、抑制炎症反應和解熱,特別是流感高燒不退,中藥解熱作用更為明顯而且安全,另外還有一個中藥特有的功能,就是調節免疫功能。
中華大地上,每一個典故,每一個傳說,甚至每一個成語,都有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和蘊藏著深邃的文化內涵。香囊除了保健功能,求吉祈福和驅惡避邪之外,還有著很多現代科學不了解的內涵。每一個香囊後面,亦有著成百的傳說和故事,如“五毒青蛙”,就是把蠍子、蜈蚣、虺蜂、蜮繡在青蛙身上,讓小兒佩戴,到以毒攻毒之意,可以百毒不侵;“百家衣”是向各家取一點布頭縫製而成,每一個布片都是八卦變形的八角花,一共八個,代表八八六十四卦,小孩子生下來八字缺什麼穿上什麼就能補上。當然,還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