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診斷及典型症狀

2021-09-20

龍衛權

返回首頁

01、膽經(子時 23:00~01:00:肝膽病,側頭、目、耳、咽喉病、胸脅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往來寒熱、口苦,目眩、視物不清,瘧疾,頭痛(偏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膝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第四足趾處疼痛或運動障礙。

02、肝經丑時 01:00~03:00:肝、膽、脾、胃病,婦科病,少腹、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經過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腰痛,脇肋脹痛、胸悶,胸滿,呃逆、嘔吐、瀉泄、巔頂痛,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痛、腰痛、月經不調、精神失常。

03、肺經寅時 03:00~05:00:喉、胸、肺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傷風,胸部脹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及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寒冷、疼痛。

04、大腸經卯時 05:00~07:00:頭面五官疾患、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志病等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下牙痛、咽喉腫痛、鼻衄、鼻流清涕、口干、頸腫痛、上肢伸側前緣及肩部疼痛或運動障礙。

05、胃經辰時 07:00~09:00: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目、鼻、口、齒痛、頭痛、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穀善饑,口渴,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皮膚病,口眼喎斜、高熱、汗出,發狂。

06、脾經巳時 09:00~11:00: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

07、心經午時 11:00~13:00:心、胸、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心前區疼痛、胸痛、出汗、心悸、失眠、咽干,口渴,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痛(屈側後緣),厥冷,手心發熱。

08、小腸經未時 13:00~15:00:頭面五官病(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少腹痛、腹脹、尿頻,腰脊痛引睾丸,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下頜及頸部疼痛,肩臂外側後緣痛。

09、膀胱經申時 15:00~17:00:頭面五官病、項、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痛,項強、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

10、腎經酉時 17:00~19:00:婦科,前陰病,腎臟病,以及與腎有關的肺、心、肝、腦病,咽喉、舌等經脈循行經過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咳血,氣喘、咳嗽、頭昏目眩、舌干,咽喉腫痛,水腫、尿頻、遺尿、遺精、陽痿、小便不利、大便秘結或泄潟、月經不調、腰痛,脊或股內後側痛,痿弱無力、下肢無力,足心熱。

11、心包經戌時 19:00~21:00: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心前區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精神失常,腋腫,肘臂攣急、掌心發熱。

12、三焦經亥時 21:00~23:00:頭(側頭、耳、目、胸脅、頰、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目外眦痛,頰腫,耳後、肩臂肘部外側疼痛。

13、陽蹻脈:不眠,目痛從內眥始,肢體內側肌肉弛緩而外側拘急,足外翻。以及腰背強直,癲癇,骨節疼痛,遍身腫,滿頭出汗。

14、陰蹻脈:肢體外側的肌肉弛緩而內側拘急,足內翻、喉痛、嗜睡,癃閉。咽喉氣塞、小便淋瀝,膀胱氣痛,腸鳴、腸風下血,黃疸、吐瀉、反胃,大便艱難,難產昏迷,腹中積塊,胸膈噯氣,梅核氣。

15、陽維脈:惡寒發熱,寒熱反復發作,腰痛。

16、陰維脈:心痛、憂鬱;胃痛、胸腹痛等。

17、帶脈:腹部脹滿、腰部覺冷如坐水中。

18、衝脈經絡之海:腹部氣逆而拘急;月經失調、經閉、崩漏、乳少、吐血、不孕、漏胎,小產;氣急、胸腹痛,氣上沖心;心胃)痛,胸脘滿悶,結胸、反胃、酒食積聚,腸鳴、水氣,泄瀉、噎嗝症,脅脹、臍腹痛,腸風便血,瘧疾,胎衣不下,血崩昏迷。

19、督脈陽脈之海: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疾病。如頸項強痛、角弓反張、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兒驚風等;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20、任脈陰脈之海:腹少腹、臍腹、胃脘、胸、頸、咽喉、頭面的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器官疾病,部分腧穴有強壯作用或可治療神志病。如疝氣、帶下、腹中結塊、月經不調、流產、不孕等;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緬,女子為瘕聚。

典型症狀因人而異。這是經脈失衡時人體可能出現的症狀和感受(唯損害未必局限於此,失衡本身亦會破壞傳感性),也是中醫治療時的瞑眩反應所在。有病症一定有病因,但有病因不一定是此病症。『黃帝內經曰:“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脈是人之根本。通過調整經脈氣血的功能活動,進而調節臟腑機能,達到養生和防治疾病之目的。

中醫超前診斷疾病指數(廿年內罹患嚴重疾病的可能性或潛在可能性分級):① 正常健康);② 極低建議食療,七年覆診;③ 低微建議預防性治療;④ 低中需接受預防性治療);⑤ 中低(建議接受治療;⑥ 中高(需接受治療);⑦ 偏高(必需接受治療;⑧ 極高(相當於發現癌症之前二年。1=3.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