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情
中醫在幾千年前就已認識到人的精神心理活動與臟腑功能關係密切,心理疾病的發生雖然可由各種原因引起,但精神因素的誘發佔主導地位。情緒活動本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一種心理反應,正常情況下,偶有情緒波動也不會致病,但如果超越了一定程度而不能節制,或長期消極情緒引起過度的精神緊張、影響人體陰陽氣血平衡和運行,導致氣血功能紊亂,使人的健康受到影響,就會使五臟功能失調而致病,出現精神情志活動的異常,也就是所謂的心理疾病。七情分屬於五臟,為五臟所主,情志太過之時,則損傷五臟。反過來,臟腑之氣的偏盛偏衰,氣血運行的失調,也會導致情緒不暢。比如,肝血不足的人容易產生鬱怒的情緒,脾胃虛弱的人容易產生悲憂的情緒等等。可見,心理疾病雖然以精神因素為誘因,但卻以五臟的強弱盛衰為發病的病理基礎。
喜:為心志,心主血,心能表達人的喜悅之情,使人體氣血運行加速,面色紅潤,提升禦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得心腦血管病的可能就會下降。
心主神明,愉悅時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創造力增強,考試時也能有超常發揮,運動員易破紀錄;心其華在面,喜悅時會神采飛揚,面帶笑容,喜形於色,熱戀中的情侶越發嬌美動人或瀟灑英俊等;心開竅於舌,高興時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語言流暢動聽等; 由於心與小腸相表裡,故人在高興時會胃口大開,促進消化,提升免疫能力。
過喜的異常情志可損傷心,常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健忘、多汗出、胸悶、頭暈、頭痛、心前區疼痛,甚至神志錯亂、喜笑不休、悲傷欲哭、多疑善慮、驚恐不安等症狀,可導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發生,嚴重者還可危及人的生命,如大喜時造成中風或突然死亡,中醫稱之為“喜中”。
怒:為肝志,肝能表達人的憤怒之情志活動。怒是個人的意志和活動遭到挫折或某些目的不能達到時,所表現的、以緊張情緒為主的一種情志活動。怒既有積極的一面,即指對個人和社會產生積極的作用,戰前動員要鼓舞戰士的士氣,包括激起戰士對敵人的仇恨和憤怒,使之在戰鬥時化為巨大的戰鬥力;怒又有消極的一面,即指對個人和社會產生消極和不良的影響;暫時而輕度的發怒,能使壓抑的情緒得到發泄,從而緩解緊張的精神狀態,有助於人體氣機的疏泄條達,以維持體內環境的平衡。
大怒、過怒易傷肝,表現為肝失疏泄、肝氣鬱積、肝血瘀阻、肝陽上亢等病證。出現胸脅脹痛、煩躁不安、頭昏目眩、面紅目赤,有的則會出現悶悶不樂、喜太息、曖氣、呃逆等症狀。人體發怒時可引起唾液減少、食慾下降、胃腸痙攣、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壓上升、血中紅細胞數量增加、血液黏滯度增高、交感神經興奮。長此以往,會使人患上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甚至誘發中風。
思:為脾志,人的思慮的情志活動主要是通過脾來表達。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謀慮的一種情志。當人在思考或焦慮時,往往會出現飲食無味,食慾下降。有的婦女可以因為工作緊張,思想高度集中導致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等,這與脾主統血的功能相一致。
過思則易傷脾,表現為氣血不足所致的乏力,出現頭昏、心慌、貧血等症狀。有的還可出現曖氣、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疾病所表現出的一系列症狀。
精神狀態對於人的陰陽、氣血、臟腑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同樣當人的陰陽、氣血、臟腑發生問題時也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人們常說的因鬱致病和因病致鬱也就是這個道理。
憂(悲):為肺志,古代醫家對憂愁的患者仔細觀察分析後發現,肺是表達人的憂愁、悲傷的情志活動的主要器官。當人因憂愁而哭泣時,會痛哭流涕,這主要是因為肺開竅於鼻,肺主氣,為聲音之總司。憂愁悲傷哭泣過多會導致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等。
人在悲傷憂愁時,可使肺氣抑鬱,耗散氣陰,出現感冒、咳嗽等症狀。還可表現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膚病上。情緒抑鬱,憂愁悲傷可以導致蕁麻疹、斑禿、牛皮癬等。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故憂愁會使人的面部皺紋增多。
恐(驚):為腎志,腎是人們表達驚恐之志的主要臟器。驚恐是人對外界突發刺激的應急反應。人在受到劇烈驚恐之時,會出現大小便失禁,這與腎主前後二陰,腎主兩便的功能相符。人受到驚嚇後,會突然昏厥,不省人事,與腎藏精,生髓充腦有關係。驚恐在正常情況下對機體有一定的益處,可以引起警覺,避免機體遭到危害。
驚恐過度會耗傷腎氣,使得腎氣下陷、二便失禁、遺精滑泄,嚴重的驚恐還會導致人的死亡,這方面的例子並不鮮見。